首页 > 美食 

东莞中堂:鲜!品尝传统美食鱼包正当时

时间:2020-11-25 来源:深度财经网 责编:admin
文、图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谢颖 通讯员 邱发平

  
 

  柳姨16岁开始学做鱼包

  
 

  中堂鱼包好味道正当时

  
 

  陈皮鱼包风味更佳

  秋冬季节,在东莞水乡众多的传统美食里,中堂槎滘鱼包值得一品。到底是怎样的特色鱼包?在中堂镇槎滘村的市场里,有一家叫“斯文柳”的鱼包店,或许能告诉你答案。

  20岁成为鱼包师父

  槎滘村的市场里,有一家叫“斯文柳”的鱼包店,这个奇特名字很有故事。老板娘黎柳宜说,她小时候长得瘦弱,斯斯文文如弱柳扶风,于是“斯文柳”这个小名就传了开来,前来购买鱼包的乡亲说,从小大家就叫她“斯文柳”,她做的鱼包很好吃。柳姨用小名做为店名,让大家更觉有亲切感。

  每天一大清早,黎柳宜就开始刮鱼肉、揉肉团、擀鱼皮……,一团团鱼肉在她的细心来回擀压下,薄如宣纸,呈半透明状。记者注意到,在黎柳宜擀压过程中,撒生粉的次数明显很少。她说,这很考功力,但可以保持口感的最鲜香。一张鱼皮,她一擀就是40多年。

  柳姨16岁就开始在父亲当时承包的供销社茶楼学习做鱼包,开始擀鱼皮不是厚了就是裂开,不得要领。幸有两个老师父的悉心教导,她勤奋钻研,技艺日渐精进,几年下来熟练的掌握了制作方法,成为茶楼的得力鱼包师父。

  后来父亲不做茶楼了,柳姨和家里人一起做起了鱼包生意。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鱼包也从富贵人家餐桌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回忆起那段艰苦创业岁月,柳姨颇有感慨,她经常凌晨起来去拿新鲜的鱼肉,做好后踩着单车去酒楼、市场送货,风雨无阻。靠着品质与诚信,渐渐的做出了名气,得到了市场的认可。

  传统手工制作口齿留香

  中堂鱼包、鱼丝面是东莞水乡地道的特色美食,据传有200多年历史了。中堂槎滘鱼包流传较早,经过当地鱼包师傅的不断改进,获得了“食过槎滘鱼包,百味全无”的美誉。可以说,柳姨等一众师父对中堂鱼包的推广普及功不可没。

  柳姨说,做鱼包是件辛苦活,主要材料鲮鱼和猪肉一定要新鲜,凌晨就要准备开工,以保证食材新鲜。柳姨的鱼包是纯手工制作,做馅料、取鱼青、擀鱼包皮、包鱼包等一系列工序做下来很费时间和体力。

  柳姨认为,“真正用鲮鱼做成、不加面粉的鱼包皮,在熬煮的时候不会散开。汤也非常清甜,只要放点简单的配菜,也是香甜爽滑,嚼劲十足,越吃越香。”

  如此做出来的“斯文柳”鱼包粒粒饱满,白里透红,状如云吞。柳姨的店里不见一台机器,几位师父分工合作,全程纯手工纯天然制作。在她看来,机器虽然快,但是口感就不一样了。做鱼包的成本比较高,以前3元才买到5粒鱼包,但也有很多人购买,并将鱼包作为赠送、宴请亲友的佳品,可见中堂人有多喜欢这道美食。正是怀着让中堂人吃到最好正宗原味的鱼包的朴素愿望,柳姨多年一直坚持传统手工制作。

  独创陈皮鱼包

  “中堂槎滘的鱼包历史很长,我是吃着鱼包长大的,对此怀着很深的情感,也希望为中堂鱼包的传承发展做点贡献。”柳姨表示。

  多年来,柳姨不断摸索总结鱼包制作手艺,并根据人们的口味不断进行改良。今年柳姨又独创了陈皮鱼包,加入老陈皮后,味道更清香,而且有助消滞解火。据介绍,现在是吃鱼包的最好季节。

  坚守中传承技艺,在创新中开辟鲜香,怀着这份深深的中堂鱼包情怀,制作鱼包40多年,让中堂鱼包更加美名传扬,对柳姨来说,这不仅是她生活的一部分,更是人生价值观的很好体现。

  来源|羊城晚报·羊城派

  责编|田恩祥

  审签|谢哲

  实习生|高爽

相关阅读

文、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谢颖 通讯员 邱发平    柳姨16岁开始学做鱼包    中堂鱼包好味道正当时    陈皮鱼[详细]
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微  随着气温断崖式下降,湖北开启一秒入冬模式。寒风凌冽的隆冬季节,最向往的莫过于在冒着热气的温泉水中[详细]
大地鎏金,万物呼情,唯有美食不可辜负。美食文化公园、点心展、茶馆文化节、素食文化节……在构建[详细]

热门推荐